陈金龙 钟文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方位与功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方位与功能
陈金龙 钟文苑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蕴含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性质、现代化的领域,是一个内涵丰富、指向明确的表达。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位,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认识,结合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来定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建构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实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更新,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内涵 方位 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并将其作为第四部分的标题。基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现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统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纲领。本文拟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方位、功能进行探讨,以利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表述,蕴含现代化的主体、现代化的性质、现代化的领域等各方面,是一个内涵丰富、指向明确的概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其主体而言是国家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涵盖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可指称以社会为主体的现代化;现代化是民族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可指称以民族为主体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人的观念变革、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可指称人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化。事实上,国家现代化涉及的范围最广,可涵盖社会现代化、民族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民族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领域的扩展,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国家由于历史积累、文化传统不同,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也存在差异。就现代化的类型而言,有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就现代化的性质而言,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起步早,推动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起步晚,推动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刺激。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落后国家的殖民掠夺而起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通过自立自强开启现代化的进程,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能从国情出发确立现代化目标、选择现代化道路,依靠人民力量分阶段、有步骤推进现代化的实践。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绝不可能重复其现代化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区别。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其领域而言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涵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现代化侧重经济的现代化。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2]这里所说的现代化,主要是经济、国防的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入手启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改变国家经济落后面貌,奠定国家发展的基础,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规律。1960年3月,毛泽东在同尼泊尔首相谈话时提出,要安下心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3]为顺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将科学文化现代化纳入现代化的范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规律的把握,现代化的领域得到拓展,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传播力强、影响甚广的“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现代化的领域从经济、科技、国防扩展到政治、社会、生态、国家治理等方面。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谋划我国未来发展时,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为发展目标,增加了政治现代化的维度,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指向,将社会现代化纳入现代化的范畴,现代化的内涵日渐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部署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时,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一词作为现代化强国的要素之一,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是各领域协同推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实际上是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纳入现代化的视野,深化了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概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基础上,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制度现代化的重点,拓展了我国现代化的空间。
人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国家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谋划和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2035年远景目标时,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纳入其中;在部署“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目标时,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5]显而易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涵盖人的现代化。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表征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的特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提升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同时,将促进现代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实现现代化速度和质量的统一。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位
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位,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认识,结合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定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谋求国家现代化的新阶段。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准备了前提、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不懈努力,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确立的“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的向往和追求。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途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过程,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化从零开始,而是表明中国现代化有了新的目标和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新征程。“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内在关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其任务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升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提升现代化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经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一百万亿元;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了重要铺垫,新征程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后的新征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的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现代化是长期而有阶段的过程,作为人口规模巨大国家的现代化,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具体部署: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涵盖这两个阶段,从“十四五”时期开始,到本世纪中叶,都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达成之后,有可能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对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7]那么,新时代与新征程的关系如何?可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时代的新征程,是新时代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质上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内涵、新使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的阶段。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其中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阶段,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阶段,也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经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中华民族将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权力格局、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我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经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将显著提升,在引领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9]这里所说的“大的样子”,主要是大党、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在国际社会有为,才能实现在国际社会有位。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升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将有效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阶段,上承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只有从多个维度考察和定位,才能准确把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意义。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功能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既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也有利于建构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既促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更新,也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现代化涉及面广,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中国共产党借助完备的组织体系和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能够集中、凝聚各方面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全党全社会彰显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发展主题,具有举旗定向、社会动员的作用,有利于化解社会分歧、增进社会共识,有利于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建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由多方面的要素构成,历史、现实、未来是建构国家形象不可缺少的面相。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也是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将有效提升国家形象;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建设,将使国家形象更具体化。
按照2035年远景目标的谋划,我国经济总量将迈上新的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2035年的远景目标勾勒了未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将大幅提升,中国将以现代化强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助于建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蓝图的描绘者和具体实践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为此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10]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划中国现代化的能力和定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谋划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等,成为政党形象建构的重要支撑,进而有助于增进人民的政党认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更新。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时进行更新,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不宜再用。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已经完成,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仍在路上,实践不能止步。有鉴于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替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生命力,既彰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地位,也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理论创新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通过内涵更新实现概念复活的样本。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经验和借鉴。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的实践,已积淀而成中国智慧,包括坚守的智慧、自主的智慧、创新的智慧、协调的智慧、兼容的智慧、务实的智慧。中国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现代化从国情出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没有照搬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没有成为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中国现代化实现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成为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中国现代化注重五位一体、区域之间、中央与地方、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协调;中国现代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元文化共处,充分借鉴吸收域外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中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通过现代化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智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谋划,是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部署,要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来理解和诠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承载中国现代化的多重使命,展现出中国现代化的绚丽前景。
参考文献:
[1][7][8]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7,8.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84.
[3]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49.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5][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6]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14.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6.
(《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01期)